你的位置:无标题画图软件下载 > 新闻动态 > 1946年,周总理谈及自己的三位母亲:离家36年,我痛悔亲恩未报

新闻动态
1946年,周总理谈及自己的三位母亲:离家36年,我痛悔亲恩未报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9:02    点击次数:79

“三十六年了,我没有回家,母亲墓前已白杨萧萧,而我却痛悔亲恩未报!”这句话,是周恩来1946年面对记者时的一声长叹。彼时,身为国家的栋梁,他早已将一生奉献给了革命事业,却始终未能亲自报答三位母亲的养育之恩。周恩来的三位母亲——生母万冬儿、嗣母陈三姑和乳母蒋江氏——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塑造了他,构成了他人格与思想的重要基石。

这三位母亲,一个教他处事,一个引他向学,一个让他懂得劳动人民的艰辛。她们的生命轨迹交织在一起,共同影响了周恩来的人生选择和为人之道。

万冬儿出身清末官宦之家,从小被父亲宠爱,性格豁达精明,颇有主见。在那个大多数女性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年代,她却破例入家塾读书,学会了处事与管理之道。20岁时,万冬儿嫁入周家。周家虽是淮安名门,但家道中落。她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,迅速赢得了周家的尊重,成为家中的主心骨。第一年,她便生下了长孙周恩来,母凭子贵,地位更为巩固。

然而,周恩来的出生并未让家庭生活变得轻松。周家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,靠典当和借债维持门面。幼年的周恩来经常跟随母亲四处典当,这种经历让他早早看清了封建家庭中虚荣与陈规的弊端。一次,父亲和舅舅合买的彩票竟然中了大奖,奖金一万元,但母亲沿途送礼、铺张用度,很快将钱花去大半,最终债务依旧。这件事成了周恩来记忆中的一大教训。多年之后,新中国成立后,他果断废除了彩票制度。

更让幼年的周恩来难以忘怀的,是母亲在他六岁时病逝。万冬儿因肺结核而离世,家庭没有足够的钱为她办理体面的葬礼,棺木甚至被暂放在尼姑庵中长达28年,直到舅母去世后才得以安葬。这一切给周恩来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印记。他后来回忆:“我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,我的性格也有她的一部分。”

周恩来出生后不久,被过继给叔父周贻淦的遗孀陈三姑。陈三姑出身书香门第,父亲是秀才,虽家道中落,但她自幼接受良好教育,擅长诗词书画。她在丈夫去世后,将全部的精力倾注在了抚养周恩来身上。她从不轻易出门,生活谨慎节俭,悉心照顾这个过继来的孩子。

陈三姑注重教育,常给年幼的周恩来讲述历史故事,还特意为他请来老师开设家塾。这种耳濡目染的书香氛围,让周恩来养成了好静、勤学的性格。他很小就能背诵唐诗宋词,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。陈三姑的教育理念,还表现在对女性教育的重视上。在周恩来八岁生日那天,他的两位表妹来访,周恩来发现她们没有上学,便和生母、嗣母一起劝说外婆,让两个妹妹进入家塾读书。这一教育观念的影响,贯穿了周恩来的一生。

然而,命运对这个家庭并不宽容。陈三姑因病去世时,周恩来才10岁。这是他一年内失去的第二位母亲。她的丧事由年仅10岁的周恩来主持,他力主从简办理,亲自护送棺木回淮安,与嗣父合葬。两位母亲的相继离世,让周恩来在少年时期就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,也让他性格中多了一份稳重与冷静。他后来回忆道:“我的好静性格,是从嗣母那里承继来的。”

蒋江氏与劳动人民的影响

周恩来的乳母蒋江氏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她的故事,或许并不如生母万冬儿和嗣母陈三姑那般浓墨重彩,但却在周恩来的性格养成中埋下了一颗朴实、善良的种子。

蒋江氏是淮安一户普通农民家的女儿,丈夫是裁缝,家境清贫,有两个孩子。她在周恩来出生后被请来担任乳母,从那时起,这位普通劳动妇女便成为周家不可缺少的一员。虽然没有文化,但她用自己的言传身教,为周恩来上了人生中最早的“劳动课”。

她经常带着年幼的周恩来一起干农活,比如到田间采摘野菜,或者到集市上买东西。蒋江氏会把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讲得生动有趣,比如教周恩来如何辨别新鲜蔬菜,或者讲述种子如何发芽的过程。有一次,为了试验蒋江氏讲的道理,周恩来自己种下了瓜种,天天浇水,却迟迟不见发芽。他跑去问蒋江氏,她笑着告诉他,现在是冬天,等春天到了才能长出来。这些日常琐事,为周恩来提供了最初的生活经验,也让他对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有了深刻的认识。

在周恩来过继给叔父后,由于嗣母没有奶水,蒋江氏对周恩来的照顾更是尽心尽力。她不仅在生活上对他关怀备至,还努力创造一些简单的“游戏”来启发他的思维。蒋江氏家里有个儿子,比周恩来年长四岁,周恩来称他为“大文哥”。蒋江氏常带周恩来到自己家里,教他认识普通农民的生活,“大文哥”也成了周恩来最早的玩伴之一。

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,在周恩来的父亲和伯父远赴外地谋生时,蒋江氏几乎成了周家唯一的女性支柱。她不仅照顾周恩来,还帮忙料理家务,甚至为了维持周家的生活,自己垫钱解难。即便在周家无力支付工钱后,她依然留在周家,帮助照料周恩来和他的两个弟弟。这种无私的付出,让周恩来深深记住了她的恩情。

蒋江氏与周恩来的情感维系并未因时间和距离而断裂。1910年,周恩来被伯父接到奉天(今沈阳)求学,临行前,蒋江氏为他缝制了新衣,准备了行李。多年后,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求学时,蒋江氏因思念他,甚至借高利贷赶到天津看望。在她停留的十天里,周恩来带她游玩天津,还买了不少生活用品送她,并叮嘱亲人替她还清高利贷。

蒋江氏的这种质朴与善良,深刻影响了周恩来对劳动人民的认知。她身上那种不计得失、无私奉献的精神,让周恩来一生都对劳动人民怀有强烈的敬意。他日后为国为民殚精竭虑,既有家国大义的支撑,也有对底层人民的深切理解。这种理解,正是从蒋江氏那里萌芽的。

三位母亲的共同作用

周恩来的一生,离不开三位母亲的共同影响。生母万冬儿教会了他处事的智慧与坚韧,嗣母陈三姑引领他进入书香世界,而乳母蒋江氏则让他懂得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与淳朴。这三种截然不同的力量,交织成他人格与思想的基础。

万冬儿的精明干练,使周恩来从小接触到复杂的家族事务,学会了处理问题的冷静态度。她的豁达与牺牲精神,也让他懂得了责任与担当的意义。陈三姑则用耐心和故事,为他打开了知识的大门。她的温文尔雅和隐忍性格,使周恩来自小养成了好静、细致的个性。蒋江氏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,教会周恩来如何理解普通人的生活,如何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。

这三位女性虽然身份不同,教育方式也各有差异,但她们的共同点是爱与付出。她们没有为周恩来提供优渥的物质条件,却在精神世界中给予他最深刻的滋养。这种家庭环境,让周恩来在性格中兼具了士大夫的风度和劳动人民的朴实,既能在国际舞台上游刃有余,又能平等待人、不搞特殊化。

写在最后

周恩来曾说:“我的一切,都是家教的结果。”三位母亲的生活轨迹虽各不相同,却共同为他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从万冬儿的坚韧,到陈三姑的静雅,再到蒋江氏的朴实,她们的教养让周恩来成为一位兼具智慧、情感与责任感的伟人。他们的故事,或许不轰轰烈烈,却在这位伟人的成长史中熠熠生辉。



Powered by 无标题画图软件下载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